2016-09-08

做菜顯個性

做菜需要一種輕巧的決斷力。

沒有猶豫考慮的時間。錯過那個時機,這道菜就減了一分。
下廚初期,自己做的菜除了「已熟」,分數都扣完了。

不知為什麼,對下廚有一種極為遙遠的陌生感,彷彿在地球上生活那麼多世從沒下過廚。什麼都是新鮮的,沒有記憶。明明很簡單的動作(旅遊生活頻道看太多?),也會折騰很久最後狼狽不堪。

在炒鍋前總是慌亂,無助,快溺斃,猶豫不決,不知道在急什麼,不知道在焦慮什麼,緊張什麼。那麼多次了,每一次仍然是一場冒險。總有新的狀況,和熟悉的慌亂感。

習慣凡事在開始前,向來先各部份認識研究一番。第一次去一家超市、賣場或,麵包店,定是逐一走過所有貨架,瀏覽一遍,才算定案,握手打過招呼。

但下廚沒這機會。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,沒有時間好好研究食材,方法,和「試試看」。冰箱有什麼,就進廚房了。而且老是有人找藉口過來看,非照他的方式不可,搞得人更煩躁。小時候有沒有因為哪個老師,而喜歡或討厭他教的科目?那個經驗我沒有,但是做菜是。我曾暗下決心,只要在家裡,絕不進廚房,免得被逮到機會批評。但是生命並不聽命於我。

總之,做菜要愉快的。吃飯是補充體力,同時滿足身心的物質生活。做菜的人的心情,都在菜餚裡。

對於做菜,我其實是有興趣,躍躍欲試的。

有一部份的慌亂來自不熟悉。洗菜切菜就花了一小時,心裡急,又快不了。刀功生疏,不能像「他們」(果然是那個頻道看太多)。總算要下鍋了,哪個先下,怎麼熟透,怎樣算熟,何時要下哪樣食材,太乾,水太多,最後「不管了,木已成舟,得起鍋了」收場。
為何烹飪完全開不了竅,每次都不知道會怎麼樣。
不甘心。

或許因為有趣、奇妙,和不甘心,便一直想再試試看。但不先做好研究是不行的。對我不行,最後會變成未知。好吃是矇對了,不好吃也是正常。
然而現實不容許我以實驗精神去做菜,試驗每一步驟每一動作的後果,還挺想知道的。加上有人抗拒新事物,沒聽過看過的,奇怪的,不碰。最重的重點是,菜錢不是我出。

看著那些老師們心想:為何他們能從容切菜,混料,兩鍋同時煮,而且很快就完成,還色香味俱全?
態度一派從容,彷彿一切都在掌握之中,不用擔心,一步步來就行了。
看似自然的動作,累積了多少次的經驗。

自己和他們的差別,在於完全不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。
不知道時間點,不是太早就是太晚,火侯、廚具、食材,都不熟。經常猶豫考慮,其實是不知道該怎麼做,或說,不敢,就是害怕。

做菜將我的個性弱項表露無遺。猶豫不決,拖延,不知如何是好就慌了,缺乏安全感,過於注意細節忘了主題。雖然任何事物都能顯露個性,但做菜輕易就能讓人現出原形。

但我也深信凡事都能經由學習和練習上手。所以其實我缺的是經驗?

現在對幾樣常見食材熟悉多了,跟他們有些交情了。但每種食材的風貌多樣,要深交還需要時間和,自主性,算了,自主性等一個人住再說。

這麼說來,只是缺乏經驗和,某些知識而已。原來一直想「試試看」,有一部份是「明明很簡單」的不甘心。

還是最愛一鍋到底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