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8-18

你是優酪乳嗎?

看了一個年輕男女相親的電視節目。
女方的告白中,有二、三十年後兩人在一起的想像,或是連小孩的名字都想好了。

這不是才第一次見面嗎?

原來女方有機會先追蹤男方,男方則是第一次見到女方。

如果我是其中一方,第一次見面就被加入一起變老或有育兒生活的期待中,即使有心動感覺,還是會嚇到吧。這會不會想太遠了,我還不認識你呀。


不過,參加者是有心理準備的,期待遇見理想對象。
如果他很期待一段感情,最終還是會答應;如果他同時也害怕感情,那內心可能因為天人交戰而顫抖。
除了完全不心動,通常最後男方都會答應,因為沒有多餘時間考慮啦!必須馬上答覆,現場和電視前的觀眾都在等你回答!只要有一點機會就試試看,這不就是參加的目的嗎。
先作夢,再實際接觸,感覺不牢靠呀。

以前日本有一個節目叫「戀愛巴士」。第一次看也是嚇一跳。
第一次見面的人(真的從沒見過,吧?),共處一兩天,就出現單戀的失落憂傷。為什麼每個人都會喜歡上某人?就這幾個人而已啊。難道沒有人覺得「這裡沒有我的菜」?彷彿無論是誰,只要上了巴士,一定會被喜歡或喜歡上誰。
很像集體催眠。

事先的期待感主導了一切,所以很快就投入了。


曾經有一位我們認為是好先生的同事說,他和太太結婚,不是因為最愛她,是因為他想結婚的時候,身邊的人是她。

話說回來,自己也是這樣。年輕的時候,約會兩三次後,腦子裡就冒出「一起生活」,「替他生一個小孩」的念頭。自己都覺得好笑:「這個太早了吧,別開玩笑了,呵呵。」卻仍然會不由自主這麼想。

算命師說你今年有婚姻緣,是不是像拿到許可證似的有人撐腰感?崇敬的宗教老師撮合你們兩人,有沒有「姻緣天註定」的說服力?

一對對急著進去,一對對急著跳出來。


我們都被催眠了嗎?

被誰催眠?

白雪公主童話?好萊塢電影?代代遺傳?集體意識?
無意識的接受了這些模式,結果變成所有人一致的幻夢。


兩人的未來都設定好了,是不是期待對方和畫面一樣?依照著畫面對待自己?


你有你的夢,他有他的夢。
你有自己對另一半的期待,溫和體貼又陽光,隨時陪伴呵護你;他有他對伴侶的期待,溫柔開朗不黏人。
有問題的時候,可以彼此坐下來好好討論。

然而事實向來不是如此。

把幻想中的形象投射到一個真實的人身上,有意無意向他要求自己要的一切。但他不是那個人,壓根就不是。剛開始你還耐心「引導」他,為什麼不變得更好呢?很快的你生氣了,他也生氣了。夾雜著懊惱、沮喪和生氣的「你到底想怎樣?」,聽起來很熟悉。

他覺得自己被忽視了,凡事照你的意思做,卻怎麼樣都不滿意。他可是也有自己的夢中情人啊,當初那個溫柔理性又自主的人哪裡去了?

都覺得在漩渦裡打轉,都覺得委屈,都覺得痛苦。



看起來,寵物的愛才是真愛啊。
無論我們長什麼樣子,個性如何,購買糧食的能力怎麼樣,懂不懂他們,他們的愛始終不變。怎麼想都覺得太偉大了啊。
我做得到嗎?

看不見對方,無法接受對方原本的樣貌,以「為他好」之名,試圖改變對方。犧牲自己的自由快樂,給出所有的時間和空間,努力達成幸福的美夢。
很寂寞的。

那裡沒有人,甚至自己也不在那裡,因為心思都在未來,不是現在。
兩個陌生的人在一起,各作各的事。唯一的交集,是身邊有個人。

你期待他帶來愛的禮物,他期待你帶來愛的禮物。交換禮物後,打開是一張長長的禮物清單。

其實每個人的理想對象皆有跡可循,不是想和父母一樣,就是和父母相反。而多數人會找到和父母擁有同樣特質的對象。

我們經常要求伴侶扮演理想父母,也被要求扮演別人的父母。用體貼、關心、指揮、威脅、委屈和生氣,去要求對方。在這裡面,看不見自己,也看不見對方。

幻燈片投射到對方的臉上身上,結果畫面不清楚,人也不清楚。



老媽買了果汁機,興匆匆的買了水果。
「我買了牛奶,明天來打木瓜牛奶。」

第二天,打好了遞給我,自言自語:「加了水還是比較濃稠,怎麼是優酪乳?」

「不是買牛奶嗎?」我說。

「我買優酪乳,以為是牛奶。」老媽說。




老爸,你是優酪乳嗎?





*推薦觀賞:日劇「約會大作戰」(台灣中譯)
日名:デート〜恋とはどんなものかしら〜 (直譯:約會~戀愛究竟是什麽~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